《戲曲學報》撰稿格式
95 年 12 月 27 日第 11 次行政會議通過
103 年 2 月 12 日第 183 次行政會議修正通過
105 年 3 月 2 日 第 231 次行政會議通過
107 年 4 月 1 8 日 279 次行政會議修正通過
本刊採用電腦排版,為便利編輯作業,謹訂下列撰稿格式(為期全書體例統一,編者得視需要略作調整):
一、請以中文橫式書寫,字體正文新細明體、引文標楷體;字型大小為內文十二級,註腳十級。
二、各章節使用符號,依一、(一)、1.、(1)……等順序表示;文中舉例的數字標號統一用(1)、(2)、(3)……。
三、請用新式標號,惟書名號改用《》,篇名號改用〈 〉。在行文中,書名和篇名連用時,省略篇名號,如《莊子‧天下篇》。若為英文,書名請用斜體,篇名請用 “ ”。日文翻譯成中文,行文時亦請一併改用中文新式標號。
四、獨立引文,每行低三格;若需特別引用之外文,也依中文方式處理。
五、註腳採隨頁註,標識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,如 1、2、3……。
六、文後請列徵引文獻。
七、注釋之體例,請依下列格式撰寫:
(一)引用專書:
王夢鷗:《禮記校證》(臺北:藝文印書館,1976 年),頁 102。
孫康宜著,李奭學譯:《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》,增訂本(西安: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8 年),頁 21-30。
Mark Edward Lewis,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(Albany: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, 1999), pp. 5-10.
4.René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, Theory of Literature, 3rd ed. (New York: Harcourt, 1962), p. 289.
西村天囚:〈宋學傳來者〉,《日本宋學史》(東京:梁江堂書店, 1909 年),上編(三),頁 22。
荒木見悟:〈明清思想史の諸相〉,《中國思想史の諸相》(福岡: 中國書店,1989 年),第二篇,頁 205。
(二)引用論文:
期刊論文:
王叔岷:〈論校詩之難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 3 期(1979 年 12 月),頁 1-5。
林慶彰:〈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〉,《貴州文史叢刊》1997 年第 5 期,頁 1-12。
Joshua A. Fogel, “ ‘Shanghai-Japan’: The Japanese Residents’ Association of Shanghai, ”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/4 (Nov. 2000): 927-950.
子安宣邦:〈朱子「神鬼論」の言說的構成――儒家的言說の 比較研究序論〉,《思想》792 號(東京:岩波書店,1990 年), 頁 133。
論文集論文:
余英時:〈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〉,《歷史與思想》(臺北: 聯經出版公司,1976 年),頁 121-156。
John C. Y. Wang, “Early Chinese Narrative: The Tso-chuan as Example, ” in Andrew H. Plaks, ed., Chinese Narrative: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77), pp. 3-20.
伊藤漱平:〈日本における『紅樓夢』の流行――幕末から現 代までの書誌的素描〉,收入古田敬一編:《中國文學の比較 文學的研究》(東京:汲古書院,1986 年),頁 474-475。
學位論文:
吳宏一:《清代詩學研究》(臺北: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,○○○先生指導,1973 年),頁 20。
Hwang Ming-chorng, “ Ming-tang: Cosmology, Political Order and Monument in Early China,” Ph. D. dissertation (Harvard University, 1996), p. 20.
藤井省三:《魯迅文學の形成と日中露三國の近代化》(東京: 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1991 年),頁 62。
(三)引用古籍:
原書只有卷數,無篇章名,註明全書之版本項,例如:
〔宋〕司馬光:《資治通鑑》(〔南宋〕鄂州覆〔北宋〕刊龍爪 本),卷 2,頁 2 上。
〔明〕郝敬:《尚書辨解》(臺北:藝文印書館,1969 年《百 部叢書集成》影印《湖北叢書》本第 1593 冊),卷 3,頁 2 上。
〔清〕曹雪芹:《紅樓夢》第一回,見俞平伯校訂,王惜時參 校:《紅樓夢八十回校本》(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58 年), 頁 1-5。
那波魯堂:《學問源流》(大阪:崇高堂,寬政十一年〔1733〕 刊本),頁 22 上。
原書有篇章名者,應註明篇章名及全書之版本項,例如:
〔宋〕蘇軾:〈祭張子野文〉,《蘇軾文集》(北京:中華書局, 1986 年),卷 63,頁 1943。
〔梁〕劉勰:〈神思〉,見周振甫著:《文心雕龍今譯》(北京: 中華書局,1998 年),頁 248。
王業浩:〈鴛鴦塚序〉,見孟稱舜撰,陳洪綬評點:《節義鴛鴦 塚嬌紅記》(臺北:天一出版社,《全明傳奇》本第 139 冊), 王序頁 3a。
原書有後人作注者,例如:
〔魏〕王弼著,樓宇烈校釋:《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》(臺北: 華正書局,1983 年),上編,頁 45。
〔唐〕李白著,瞿蛻園、朱金城校注:〈贈孟浩然〉,《李白集 校注》(上)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8 年),卷 9,頁 593。
西方古籍請依西方慣例。
(四)引用報紙:
1.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〈先知‧君父‧纏足――狄百瑞著《儒家 的問題》商榷〉,《中國時報》第 39 版(人間副刊),1993 年 5 月 20-21 日。
2.Michael A. Lev, “Nativity Signals Deep Roots for Christianity in China,” Chicago Tribune [Chicago] 18 March 2001, Sec. 1, p. 4.
3.藤井省三:〈ノ-べル文學賞中國系の高行健氏:言語盜んで逃 亡する極北の作家〉,《朝日新聞》第 3 版,2000 年 10 月 13 日。
(五)再次徵引:
1.再次徵引時可隨文註或用下列簡便方式處理,如:
註 1 王叔岷:〈論校詩之難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 3 期(1979 年 12 月),頁 1。
註 2 同前註。
註 3 同前註,頁 3。
2.如果再次徵引的註不接續,可用下列方式表示:
註 9 王叔岷:〈論校詩之難〉,頁 5。
3.若為外文,如:
註 1 Patrick Hanan, “The Nature of Ling Meng-Ch’u’s Fiction,” in Andrew H. Plaks, ed., Chinese Narrative :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77), p . 89.
註 2 Hanan, pp. 90-110.
註 3 Patrick Hanan, "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-Century China,"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0.2 (Dec. 2000): 413-443.
註 4 Hanan, "The Nature of Ling Meng-ch‘u's Fiction," pp.91-92.
註 5 那波魯堂:《學問源流》(大阪:崇高堂,寬政十一年〔1733〕 刊本),頁 22 上。
註 6 同前註,頁 28 上。
(六)注釋中有引文時,請註明所引註文之出版項。
(七)注解名詞,則標注於該名詞之後;注解整句,則標註於句末標點 符號之前;惟獨立引文時放在標點後。
七、其他體例:
(一)年代標示:文章中若有年代,儘量使用國字,其後以括號附注 西元年代,西元年則用阿拉伯數字。
1.司馬遷(145-86 B.C.)
2.馬援(14B.C.-49A.D.)
3.道光辛丑年(1841)
4.黃宗羲(梨洲,1610-1695)
5.徐渭(明武宗正德十六年〔1521〕- 明神宗萬曆十一年〔1593〕)
(二)關鍵詞以不超過 6 個為原則。
(三)若文章中多次徵引同一本書之材料,為清耳目,可不必作註,而 於引文下改用括號注明卷數、篇章名、章節或頁碼等。
八、徵引資料來自網頁者,需加註網址。
九、文末請附「徵引文獻」,分「古籍」和「近人論著」兩部分,皆以作 者姓氏筆劃或英文字母排序,其格式例示如下:
(一)古籍:
1.〔漢〕司馬遷:《史記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69 年。
2.〔三國.吳〕韋昭注,上海師範學院古籍整理組校點:《國語》,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8 年。
3.〔宋〕楊傑:《無為集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83 年,《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》第 1099 冊。
(二)近人論著:
1.王力:《漢語詩律學》,香港:中華書局,1976 年。
2.陳捷、陳清泉譯,〈元朝怯薛考〉,載箭內亙著,陳捷、陳清 泉譯,《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63 年。
3.湯廷池:〈關於漢語的詞序類型〉,「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」 論文,臺北:中央研究院,1986 年。收錄於湯廷池(1988) 《漢語詞法句法論集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88 年。
4.鄭毓瑜:〈流亡的風景――〈遊後樂園賦〉與朱舜水的遺民 書寫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 20 卷第 2 期,2002 年 12 月。
5.Hanan, Patrick. 2000.“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-Century China.”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0.2: 413-443.
6.Hymes, Robert P., and Conrad Shirokauer. 1993. Ordering the World: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7.Jia, Jinhua. 1999. “The Hong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and the Tang Literati.” Ph.D. diss.,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.
8.Wang, John C.Y. 1977.“Early Chinese Narrative: The Tso-chuan as Example.”In Andrew H. Plaks, ed., Chinese Narrative: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. 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.